欢迎您来盘州人才网

手机APP
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猎头资讯 > 职场心得 > 点滴帮扶见真情——市农业农村局干部孙平的帮扶故事
点滴帮扶见真情——市农业农村局干部孙平的帮扶故事
作者:http://www.lpsrc.com.cn/ 时间:2019/5/3 阅读:4265次

孙平

我叫孙平,是盘州市农业农村局179名帮扶干部中的一员,在羊场乡何家庄村开展帮扶工作近三年来,发生了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。

未曾谋面的贫困户

李哥家住何家庄村8组,他是我的一位帮扶对象,因为全家在昆明务工,一直未谋面,平时是通过电话和他联系,简单的向他宣传政策。2017年他儿子在昆明读高二,我帮助他申领教育精准扶贫补助,联系变多了。2017年10月,他来电说他病了,需要住院并向我询问住院医保的事,我询问了他的病情,并告之医保相关政策。过后的几次联系,我知道他患了皮肌炎,住院治疗2个星期后出院了,他说好点了,还通过快递把发票、暂住证、银行卡等邮寄给我,让我到市农合中心和羊场乡医保办帮他办理报账手续。当年12月的一天,我接到一个云南手机号,电话那头一个云南口音的人问我是不是叫孙平,我还有点纳闷,怎么回事。正在这时,她说她是我帮扶对象的朋友,孙平在医院住院,已病危了,医生说肺部已严重感染,要求安排后事了。我听后很震惊,但也无能为力,只能安慰他,为他祈祷,叮嘱她办理好相关住院报销手续。12月19日联系他时,他已回到何家庄,因单位有业务,我想过两天去看他,没想到回来第二天,他就病逝了。他离婚多年,3个孩子一直跟着他生活,当时,3个孩子中两个上大学、一个上高中,他的离世对家庭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。在何家庄村帮扶的同志为此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向他家捐款,31人共捐助了4400元,我们将捐款送到他家人手中,我也及时将他家的情况向村委反映,为他家争取了低保。

我们是一家人

这个故事是上面故事的延续,因为父亲病逝的影响,已读高三的儿子李磊为了节省花销,不得不从昆明回到盘州市五中就读。在我与他的电话聊天中,知道了他因为面对高考及家中的变故,情绪很低落。为了安慰他,为他加油,我叫上我的爱人,她是高中英语老师,我想让她从老师的角度对他进行疏导,我们一家人陪李磊吃了一顿便饭,后来看到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好转,我们都很高兴。他说让我们放心,他一定会调整好,考一个好成绩。分别时,他连连说谢谢我,我说,不用谢,我们是一家人。2018年8月份,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,李磊考上了遵义师范学院,我为他高兴不已。

家里的核桃

故事的主人翁是我的另一个帮扶对象,他叫李盘龙。在对他家开展帮扶工作中,我帮他咨询了他儿子疝气住院的问题,帮助他儿子在总医院及时住上院并手术,这些真心换真情的举动,使我们成了朋友。何家庄核桃比较有名,壳薄肉多,也成了他们的待客佳品,每次一到他家,小锤、核桃成了标配。2017年10月,我下乡回来的途中,接到了李盘龙的电话,他说他也在红果,想来跟我见面。听后,我很高兴,与他约定了地点。见面后,我看到他提了一个大袋子,正在猜那是什么。他说,这是今年我家新下树的核桃,今天我上红果来有事,送来给你。我听后,心里暖暖的。

红果新家

红果金秋小区是全市集中的易扶搬迁点,我的帮扶对象何礼超住在这里,2018年6月份搬迁入住。第一次去他家,是在2018年8月份,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路线,我也费了不少劲才找到6单元。坐电梯上去时,门早已开开,他站在门口,满脸笑容地说:“孙师傅,我家住这!”进门一看,这可与原来的家有天壤之别,原来是老旧瓦房,现在地板砖、沙发、彩电等新鲜亮丽的“大物件”一一映入我的眼帘,“不错呀!”我发自内心地说。进屋后,他兴奋地拉着我每个房间都看看。坐下后,他告诉了我自己以后的生活规划。他说进城后,小孩现在红磷小学读书,教学质量也很好,他要继续做建筑架子工,这边的务工比老家那边好找,媳妇也会在周围找一个工作,生活会越来越好的。

值日

何家庄有帮扶干部近40人,集中攻坚时,连同村委、攻坚队有近50人吃饭,“大战在即,粮草先行”,后勤工作是所有工作的保障。为解决吃饭问题,攻坚队把帮扶干部分成6个组,每个组5人左右,负责采买、煮饭、炒菜、洗碗一系列后勤保障工作。开始还真有点怕,虽然40岁的人了,但是进厨房还真不是强项,平时在家是基本不用亲自上手做饭。但看了值日表后,轻松了,我与满哥、谦哥这几位厨艺高手在一起,不用担心。值日如约而至,面对几个大厨,我就负责打杂,可是还是无从上手,最后干脆说,你们做吧,我负责洗碗,就这样,我离开了厨房。开饭了,熟悉的声音响起,作为值日,我们最后吃,看到厨房的碗筷,说:“怎么这么多碗呀?”满哥说:“今天有50多人,肯定多呀!”没办法,只有甩开膀子干了,但面对这么多要清洗的碗筷,心里还真是有点“发毛”,这时满哥笑着说“还是我来帮你吧,你还是要多学一点有技术含量的活!”我高兴地说道“谢谢!”

消失的呼噜声

我们帮扶干部按要求要吃住在村,我们住在村活动室,我们的寝室是最大的一个,住了16个人,有6张上下床,有几张临时单人床,整个屋子除了过道就是床,放眼望去,映入眼帘的都是床和被子,很是“温暖”,但是难忘的还是呼噜声。到了晚上,16个人,就是16个播放机,呼噜声大小不一,每晚都凑响“扶贫交响曲” 。我的下铺是一个呼噜声特大的兄弟,他的“影响力”也是最大的,因为他的呼噜声我也常“嫌弃”他,可是突然一日,呼噜声没了,我很是惊奇地问他。原来他引进了高科技,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,他花费了1.3万元购置了一台专门治疗打呼噜的医疗设备,他说叫“呼吸机”,睡觉的时候戴上,就不打呼了。为此,全寝室的同志都为他“点赞”,我也不再“嫌弃”他了。

来源:http://www.lpsrc.com.cn/
热门推荐